中正一行人踏上齊魯大地,立即感受到了山東尊師重教的一面。山東是中國唯一一個憑教師資格證可以免費游覽的省份,這個不一樣讓我們感受到了圣人故鄉的余韻。
到達曲阜古城,一堵高大的城墻出現在眼前,,城門上書“萬仞宮墻”,清乾隆皇帝為表示對孔子的尊崇,親自御筆書寫了“萬仞宮墻”四個大字,用以稱頌孔子學識淵博高深,一般人無法領悟其中的奧妙。
在游覽時我們發現了許多“錯別字”,原來這些錯別字不是寫錯了,而是有意為之。
金聲玉振。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:“孔子之謂集大成。集大成者,金聲而玉振之也。金聲也者,始條理也;玉振之也者,終條理也”?!敖鹇暋笔侵哥姷穆曇?;“玉振”是磬的聲音?!敖鹇暋?、“玉振”表示奏樂的全過程,以擊鐘(金聲)開始,以擊磐(玉振)告終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,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。胡纘宗筆下的“玉”字的點不在右下,而是在正中,這是為什么呢?原來玉字的一點原本意思是玉皆有瑕疵,而孔子沒有瑕疵,所以玉的這一點點在了字的外面。
欞星門。欞星是天上主管考試成敗的,古人管這叫“得仕之慶”。所以,人們祭天先要祭欞星。而神話中的孔子就是天上下凡的文曲星,到人間施行教化的。所以進孔子家的門就是進了欞星門。而這里這個“欞”字就出了問題,本來繁體的“欞”字應當寫作“欞”而在這里的“欞”字少了一半,把右下面的“巫”字給丟了。這不就是傳說中的錯別字嗎?這可是乾隆皇帝的御筆,當然不可能是錯別字了。乾隆解釋,孔子的儒學是正大光明的道,是不相信任何鬼神巫術的,所以就算有“巫”到了孔圣的門前也會被嚇跑了。所以欞字少了個“巫”不是錯別字而是表示對孔子的尊敬。
“先師手植檜”?!爸病弊侄嗔艘回Q,是因為碑旁邊的檜樹其實已不是孔子親手栽下,而是他栽下的檜樹的后代,是重生之樹,明朝萬歷年間的關西的才子楊光訓,題寫了“先師手植檜”五個大字。字中的“植”字多了一豎,暗示“先師所植之數”。這才延續了“此樹興,則孔家興,此樹衰,則孔家衰”的孔家香火。在孔子家樹的掩映下的,便是傳說中孔子講學的杏壇了。
“子貢手植楷”。子貢,復姓端木,名賜,字子貢,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。相傳孔子去世時,子貢在外地經商未能及時趕回來。后來,當子貢回到先師墓前時,他手執哭喪棒流淚不止,哭喪棒居然在淚水滋潤下生根發芽,若干年后成為一棵大樹??上н@傳說中的名樹在前朝被雷劈毀,只剩下這半截木頭疙瘩供后人瞻仰。引起我注意的是“子貢手植楷(街)”的“植”字缺了一橫,原來這表示孔子出殯的時候子貢沒能參加,代表弟子獨其缺一人。
正所謂“名人筆下無錯字”,這些名人在如此的題字場合怎么會寫錯字呢?都是有意為之,正是體現出了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。
在孔府,在孔府我們看到一幅“麒麟圖”↑↑↑,然而導游告訴我們,這個其實不是麒麟,而是“貪”?!柏潯笔翘旖缰械纳瘾F,是龍生九子中的第九子,雖然貌似麒麟,但本質卻有天壤之別。麒麟為善獸,造福人類,民間傳說,只要麒麟出現就會是美好的兆頭,而它則是貪婪之獸,貪得無厭,壁畫中“貪”的四周的彩云中,全是被其占有的寶物,但它并不滿足,仍然張著血盆大口妄圖把太陽吞進腹中,最后落了個葬身大海的下場,衍圣公畫此畫在院內,就是提醒自己和家人及其子孫,為人應該清正廉潔,不能貪得無厭。
在旅途中我們看到有一個由藏傳佛教組成的特殊團體,他們也來到儒家圣人的孔廟參觀。儒家別稱儒教,對于宗教來說宗旨是勸人向善,宗教的創立者都是大智慧的人。佛祖釋迦牟尼與儒祖孔丘都是那個時代的大智慧,理念稍有不同但大道共通。在今天共產黨的領導下,兩股古老而博大的智慧相互交流,相信會迸發出更強的力量!
孔子之所以偉大,與他周游列國密不可分??鬃釉趶?/span>55歲時開始了他周游列國的路途,直到68歲結束周游列國,回到故鄉??鬃又苡瘟袊菐е娜舾捎H近弟子,用了13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游歷。離開魯國以后,孔子率眾弟子周游列國,輾轉于衛、曹、宋、鄭、陳、蔡、葉、楚等地,然而均未獲重用。其間,在匡、宋、蒲等地,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。但在這個階段中,讓各國的國王認識到了儒家思想,讓各國明白,在戰火紛飛的年代,還有一種強大國家的方式——“禮”與“仁”。所以孔子的學說能被廣為傳頌,最終在三百多年后被漢武帝劉徹認可并發揚光大。
孔子的儒學文化經久不衰有他獨特的一面,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延續至今的文明古國,與中華文明的先進思想密不可分。而孔子就是中華文明思想家的代表之一,沒有這些思想家就沒有中華文明今天的燦爛。在我國高速發展的這幾十年,我們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傳承,這是中國發展必然的選擇。因為在近代,歐美的工業革命迅速的提高了生產力,我們在明清時期就已經漸漸落后與歐洲國家。中國在英語中被稱為“China”本意是瓷器的意思,瓷器是中國的代表。然而在清代盛世里,宮廷的瓷器已經開始購買使用歐洲進口瓷器,甚至在現在的2018年高端瓷器依然與中國沒有任何關系。我們學習歐美的優秀文化,必然要置之死地而后生,放開被傳統束縛的手腳,在國家生死存亡的時刻,沒有什么是不能失去的,即便是放棄我們過去的文化。中華文明在過去沒少做這件事,趙國“胡服騎射”,使趙成為可以與秦抗衡的國家;秦統一六國,我們更多歷史包袱廢棄大量六國的舊制;漢代的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更是讓很多文化消亡…中國人不怕改變,同時中國人更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。
時至今日,我們已經利用歐美文化武裝自己,中國正在復興。但歐美文化真的是真理嗎?美國人在中東挑起戰火,在非洲制造餓殍;世界自然基金會(WWF)指出“如果地球上所有人都按照該國(美國)的生活方式來消耗,需要5個地球的資源和能源才能滿足所有地球人的需要。”……活生生的例子證明西方文化是掠奪、戰爭的文化,是不考慮明天的文化。在這樣不可持續的,對生命沒有敬畏的文化誠然可以迅速發展,但卻先天缺乏可持續性?;仡^想想,我們中華文明延續幾千年而不朽的力量根源在于傳統文化?,F在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拋棄傳統、丟掉根本,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。中庸、仁愛、和諧的儒家思想是博大精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,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。
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“大同”,在大同的世界里,天下的人,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,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,而是相互敬愛,愛天下所有的人。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,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,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,女人有滿意的歸宿。天下沒有欺詐,沒有盜賊,路不拾遺,夜不閉戶,人人講信修睦,選賢舉能,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。 孔子的“大同”社會、“小康”社會理想對中國后世影響深遠。 孔子提出“大同”社會已經過去近2500年了,人類社會還沒有完全實現這一目標,我們還需要多久才能實現孔子的最高理想呢?
世界上的有識之士也逐步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巨大魅力,如今孔子學院越來越受到不同膚色、不同文明人們的認可,在五大洲表現出無窮的魅力??上驳氖窃诳赘覀円部梢砸姷讲煌w色的人前來朝圣。更看見成群結隊的少年學子前來拜孔的場景。
這次曲阜之行讓我們的心靈得以凈化,靈魂得以升華,真可謂不虛此行。